刘氏来源
出自祁姓,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。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,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,亦即今定州唐县。其子孙以国为姓,相传姓刘。史称刘氏正宗,这就是陕西刘氏。
出自姬姓,为周太后的后裔。相传周武王去世后,周成王继位,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,其后裔以邑为氏,世代相传姓刘,这就是河南刘氏。
出自他姓,为他族、他姓改嫁或赐姓刘。据史书记载: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,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。依照匈奴的习俗,贵者皆从母姓,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。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。据史籍记载,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,得到刘邦的重用,刘邦称帝后,赐姓刘氏,其后保持此姓;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,赐他刘姓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,成为当时大姓之一。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。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刘姓历代名人1574名,占历代名人总数的3.46%,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;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.39%,排在第四位;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.88%,排在第六位;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.47%,排在第八位;但在历代帝王录上,刘氏却以66位帝王而独占鳌头,领诸姓氏之先。
名门望族
在中国历史上,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,先后建立有西汉、东汉、蜀汉、汉、前赵、南朝宋、南汉、后汉、北汉、大齐等王朝或政权。共历时650多年,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。
其中,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,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,两汉共计410年,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;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3年;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,至其侄刘曜即位,改国号为赵,史称前赵,历26年;
刘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历60年;刘武周于唐初曾自称皇帝,年号天兴;刘黑闼于唐初称汉东王,年号天造;
刘隐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历55年;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历4年;刘崇建立的北汉历29年;刘豫受金册封,南宋初曾为“齐帝”;新莽末年,湖北枣阳人刘玄曾在河南南阳称帝,年号更始;
东汉建都于洛阳,刘秀又是南阳人,所以“河南帝城多近臣,南阳帝乡多近亲”,东汉时河南的刘姓族人特别多。此后,由于刘姓子孙蕃盛,支脉众多,分布广泛,又有“遍地刘”之称。
诸城刘氏(刘墉家族)
曾祖父:刘必显,顺治年间进士
祖父:刘棨(qǐ),康熙朝有名的清官
父亲:刘统勋,清代名臣,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
古代名人
汉高祖刘邦(前256—前195):西汉(前206—203)王朝的建立者。故人亦称沛公。
汉文帝刘恒:汉朝的第3个皇帝(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),躬行节俭励精图治,开创治世“文景之治”,其庙号太宗,谥号孝文皇帝。
汉景帝刘启:在西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与其父一起开创了“文景之治”;又为儿子刘彻的“汉武盛世”奠定了基础,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。
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(前156年-前87年),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,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诗人、民族英雄。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,16岁登基,在位五十四年(公元前141年-公元前87年),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、吞并朝鲜、遣使出使西域。独尊儒术,首创年号。谥号“孝武”,庙号世宗。
刘安:(前179年-前122年),西汉淮南王。曾招宾客一同撰写《鸿烈》(后世称《淮南子》)。《汉书》记载,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。
刘向:(约前77—前6),经学家、目录学家、文学家。本名更生,字子政,西汉沛县(现江苏省沛县)人,汉成帝时,改名为向,任光禄大夫,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,撰成《别录》一书,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。
刘歆:(约前50-23),新朝开国功臣。封红休侯。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,他编制的《三统历谱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,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。此外,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。
刘秀:(前6年-57年),字文叔,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。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。其间国势昌隆,号称「建武盛世」。
刘洪:(约130-196年),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。
汉献帝刘协(181年-234年9月19日),东汉最后一位皇帝,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。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,刘协被封为山阳公。
汉昭烈帝刘备:字玄德,(150-222),三国时期军事家,政治家。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,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。一生以仁义为本,颇得民心。
刘元梁:晋代南郡破城英雄,曾被封为上卿,后被奸臣所害贬为右淮尉,精通诗词,颇有文采,诗作众多,后被庸王抄家,才不得已保存至今,残诗作有 反昭新书等。
刘徽: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。著有《九章算术》(九卷)、《海岛算经》等。